了生脱死 缪涤源居士编辑
范古农居士校阅
重印了生脱死序
序
了生脱死集自序
了生脱死全集(又名念佛救度中阴法)
中阴之说明
四大分离之循次及状态
初入中阴境
眷恋情热之驱使
恶业感招之怖境
胜劣色光之判别
冥界裁判
转生之方式
转生天界
转生四洲
转人身之拣择
转入恶道之情形
转生傍生
超荐应具之条件
往生净土
净土预兆
诸趣预兆
作福
设祭
运掌助升法
重印了生脱死序
台北金刚赠经会钱君智敏,朱君慧华贤伉俪函询及‘了生脱死’要诀。令即将‘了生脱死’一书寄去。嘱为再版,以广流通。复问序于余。余以后学者继往开来,责无旁贷。于是为之序曰:学佛行人,意欲得大解脱超出三界者,必先明了皈依真义,合掌仪式及真义,发菩提心要诀,及修心要诀。若依修心要诀修持,任持诸佛菩萨之一尊圣号,守其六根,念至一心不乱,得六根清净,尘销智圆,汇归法界,此为上品成就也。若依此口诀,念至一心不乱,三昧现前,安住实报庄严土,此为中品成就境界。若依此口诀,念至一心不乱,三业清净,往生方便有余土,此为下品成就。至修净土行人,念持名号,念至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此为下下品成就。查净土要门最重法本有数种。1、为弥陀十念心要,2、为直生净土大法,3、为阿弥陀佛无上瑜伽三摩地法,4、为乘莲花往生要门,5、为阿弥陀佛临终法要,若依以上诸法中之一门修持,必获大成就。至中国净土宗系大众化方便法斗,只要念持圣号至一心不乱,自力他力,打成一片,即可带业往生,但品位不高,未免美中不足。倘能依最上乘含佛修心要门,必可得即生成佛。普愿修净土行人其勉诸。是为序。
中华民国六十三年岁次甲寅浴佛节
佛弟子莲华金刚藏行者吴润江谨序
序
我佛出世。以仗有情究竟离苦得乐为大事因缘。故广为有情。宣说法要。而于念佛往生净土。处处指归。无他。以净土之生。常得见佛。凡所修行。不易退转也。然十方净土无量。而令专念西方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者。以弥陀愿力大故。极乐国土胜故。持名愿生易故。西土有文殊普贤马鸣龙树天亲诸菩萨之所唱导。我国有慧远道绰善导乃至慈云莲池诸祖师之所传授。晚近有谛闲印光兴慈弘一等诸大师之所宣示。爰使此法。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切有情若见若闻。莫不依教信受。随力修持。而舍报自在得生安养者。不可胜数。试一展览古今往生传记。有不赞叹此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之能令有情离苦得乐真实不虚者耶。虽然时丁末法。去圣愈遥。而有情根器愈劣。或信不足。或愿不切。或行不力。而于念佛往生净土法门。或未能获其利益。古今大德。悲心未艾。或设临终助念之教。或著策终津梁之文。或结净业助道之团。不一而足。务使念佛之法。无论知与不知。行与不行者。皆沾佛力加被往生净土之利。犹未已也。刘净密居士有应用唯识之助生。西藏喇嘛有中阴救度之传译。皆足以扩大往生广弘佛慈。而有裨于法门为无量也。然刘居士之助生。半盗于手术。西藏中阴之救度偏习于修密。或失之粗。或失之烦。而于极乐往生或独未易收效。爰有缪予涤源婆心恳切。将饬终之法。运用之于中阴救度。使净宗实际利生。更有把握。著述一编。名曰了生脱死。诚哉净宗之功臣也。稿既成。嘱余校阅并为乞序。余惟此书详述死生之际及中阴之状。得未曾有。使念佛同仁习熟之于识海。俾在中阴可以应感。而益以善知识之潜心启发,则于念佛往生事半功倍。昔余阅藏密之中阴救度法。窃以为彼繁此简。不若净宗远甚。今得此编而以长补短。将有神效不可思议矣。则斯编之行。岂曰小补而已哉。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岁次戊寅佛成道日 范古农谨序
了生脱死集自序
人生大事。莫如生死。而人生最难解决者。亦莫如生死。生从何来。死归何处。人人怕死。物物贪生。果何故欤。问之莫不瞠目结舌。无以置答。夫人为万物之灵。对此绝大问题不能解决。能无憾乎。至近世科学。偏重物质。谓人死后即归消灭。岂不谬哉。昔季路问事鬼神于孔子。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死。予曰。未知生。焉知死。非不知也。儒教以人道设教。凡于鬼神皆不语也。然读易系辞云。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则孔圣于生死问题。显然独知默证矣。佛学极致。了生脱死。故其于生死言之独详。但教典浩瀚。读者每兴望洋之叹。鄙人有憾于此。久拟編著专集。以供读者研究。今岁适应范古农老居士之邀约。担任佛教日报编辑。即拟完成此集偶于佛籍中发现‘中阴救度密法’一书。系西藏格西达瓦桑杜喇嘛所著。其弟子现任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伊文思温慈博士译为英文。去岁复由张莲菩提居士迻译为华文。细阅内容。对死后状态已言之详矣。不禁欢呼赞叹。但其上篇所言尽是西藏双身密法救度。未研密乘者一时读之殊难了然。为此鄙人特依是篇。编辑一过。再参以‘人死问题’‘饬终津梁’‘人生之最后’三书。以及大小乘经论。穷搜博引。再加以按语编为是集。名曰‘了生脱死’又名‘念佛救度中阴法。’盖吾国内地通行净土宗,愚意亦欲仿彼西藏喇嘛之密法救度中阴。而改以念佛救度云尔。惟是鄙人才疏慧浅。兹编所云。又免挂一漏万。深望 大德长者。有以匡正。不胜罄祷。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晚秋
江阴缪涤源自序于上海佛教日报社编辑室
了生脱死全集(又名念佛救度中阴法)
了生脱死。超生极乐。即不生不灭之谓也。然则了生脱死。岂易事哉。须笃信佛法。修持有素。或宿有善根。临终逢善知识开示。一心念佛。仗佛菩萨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他方净佛国土。固绝非若世俗之迷人。妄谓死后即了。盖未能了生。焉能了死。生而死。死而又生。生死不已。报转轮回。又云何了。信佛之人。因于世情看得淡。参得透。认得清。深知世道的是苦。人生的是悲。对于世情认得了了分明。故谓之了生。何谓脱死。即现生无论公私闲忙。一句弥陀全身靠倒。念念趋求乐邦。心心厌离娑婆。临终决定往生。谓之脱死。然若彼未能了生。未证脱死者。佛典谓入中阴境。中阴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始投生。兹编所述。即以念佛法。救度中阴。令其了生脱死。超生极乐也。兹分述于左。如能按旨循序依法救度。即证无生法忍。了生脱死也必矣。
中阴之说明
中阴又译中有。即凡夫之人现身死时。便名死阴。又译死有。后生再生。则名生阴。又译生有。死后尚未转生。过渡七七四十九日之间。乃别有一身谓之中阴。(俗称谓灵魂。其实名虽略同。其义迥别。)再浅言之。已离此处。未至彼处。已死未生之间。两边不著。中间所有。谓之中有。或名识神。即中阴也。惟修持有素。与极善之人。直至所至。或生净土。或生天界。极恶之人。或堕种种恶趣。不入中阴。普通之人。皆入中阴之阶段也。
按俱舍论云。欲界中阴之身量。如五六岁小儿。诸根明利。但依于倒心。(倒心谓于男女起淫欲想)
四大分离之循次及状态
人身坚硬属地。流动属水。暖气属火。动转属风。此四种物。遍满大千世界。故称为大。
(地大降于水大)其时人体四周以至一毛孔间。遍觉有重大压力侵袭内脏。乃至骨节俱感受窒碍之逼迫。其闷重苦痛。难言难宣。故有手足抽褚搐。筋肉颤动之表现此其证也。
(水大降于火大)则遍体冷气袭人。刺入骨髓。内脏肉颤。以至肝肠冰雪。内外霜寒交侵。炉火难去其苦。虽裸卧冰雪。亦难道其万一。此时外表色灰白。气喘身颤。即其证也。
(火大降于风大)其时生机大半退失。抵抗力薄弱。苦势更张。风煽火炽。热盛如焚。内脏外支如煎如蒸。肌肉筋节似刳似割。痛极而变僵木。此时外表面赤神昏。气出少纳。即其证也。
(风大分离)其时病者之体。忽尔觉受一种如被极狂烈之风。吹拆其体。碎为尘埃。至极支解之痛苦。此时四大各散。六根败坏。惟听其神识随生前造业轻重受报去矣。
按如生西方净土。有阿弥陀佛威神之力。接引而去。或生天界者。有诸天迎接。仗自身善业力。神识离体时。殊有快感。当无如上之苦痛也。惟最要者。家属人等。切忌哭泣嘈闹。恐被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亦不可急忙移动。如抽除垫具。卧褥。洗涤。更衣等等。必须经过八小时后。方可浴身。更衣。入柩。否则八识未全离体。触动时。感受苦痛。因嗔恚而堕入恶道也。
又按死者生时。或虽信佛。但其修持懈怠。或因未具深信切愿。或因业障深重。临终昏迷。认为未证往生者。当请净宗善知识。对死者尸体。或对灵前。为之开示。家属人等。每日三次轮班念佛救度。引其神识专注莲邦。盖此时生方未定。业风可转。如法施救。令其反妄归真。转凡就圣。皆易易也。
初入中阴境
人于气绝命终后。灵识离体未能即得解脱者。大都经过一种昏沉迷惚境况。为时三日半至四日之久。而顿觉清明。谓之初入中阴境。在此一刹那之清明。或可见家属人等。
又通常死者离体之业识。每自迷闷。且自计曰。我岂已死。抑尚未死乎。彼亦恍惚能见其亲属人等。一一当前。犹如梦中相逢。
按此时方不自知其已死。抑未死之际。亲属人等。当每日三次轮班代为念佛救度。(念佛照常课或饬终津梁)仗佛力故。以导其往生极乐。盖虽有业力。亦不能为阻。譬如日出。昏夜破晓。妙明净光。自能消灭其业力之黑暗也。又此际死者灵识倏入新界。正自莫知所可。故必趁此念佛以为救度。请善知识开示。使令趋归乐邦。
又按善知识开示云。
某某。汝若向水中。或镜中观之。不见有面像映现。缘中阴身。已脱离此人间所具血肉等聚之四大色身故。当知已入中阴身境界。惟最切要者。汝此时不可有一念记挂于任何事。当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慈父。大悲观世音菩萨。来相救度。斯时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当必立即应感而至。务祈善自作意。善知识当作如上之朗诵开示。(三遍)家属一日三次念佛救度。
眷恋情热之驱使
中阴身于未证解脱,未经投生之前。其神识时昧时明。一时忽见某处之亲友等。有如同梦中相逢。当向彼等说话。而彼等竟置不理会。于是懊丧莫名。忿怒异常。忽又重闻呼己之名。而哭泣之声。骤见其眷属亲朋。向其尸身悲号哀泣。或见棹上供设各品。当自计曰。吾已死矣。奈何奈何。此念一生。自觉最极苦痛。犹如红热锅中。被炸之鱼。然尚是昏迷。见彼妻子等举哀哭泣之际。仍是前往柔言抚慰。当告之曰。吾在此。不必哭。而哭泣者。亦置不睬。于是又羞愤交攻。怏怏而去。倏忽因爱见妄执又不能已。匆匆然重复又来。期补前遇之憾。不意所逢所受。仍如前次无聊。如是至再至三。其懊丧之郁积。愈经愈烈。烦闷之驱使。变本加厉。甚至不愿审察其境地之善恶若何。任何代价亦不顾惜。但求托生。以减飘忽无依之苦。因而投入恶道者。比比皆是。
按中阴身。纵尚痴恋彼诸眷属亲朋。奈已与隔世。无可奈何。故切勿丝毫有所痴恋。又纵能再得四大之身。亦不过重历生死之苦。是故当遣除企求生身之妄想。善自安止。一心专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来相救度。善知识当作如上之开示。家属代为念佛救度。
恶业感招之怖境
灵识在中阴界。昏迷复清醒。清醒复昏迷。深感极不安定。极不自在。且有一种极猛烈业风吹无定向。犹如风卷羽毛。任其往复吹送。或起或落。身不由已。漂泊无定。忽焉又有一种法界真空无比大光。骤然闪亮。光芒眩耀。莫可仰视。如秋云善变。忽现奇形怪相。咄咄逼人。并且此强大光焰照射之中。带有无比巨大之声。千倍电雷之烈。闻之惊惧恐怖。心胆俱裂。更有极可怕之食人夜叉。执持种种兵仗。呼杀喊打直扑前来。欲断己命。其数且极众多。争先恐后。奔跃而来。或复出现无数食肉野兽。追逐于后。或复为恶人暴客之所逼迫。或复狂风暴雨雷电雹石乌霾密雾将己笼罩。或山崩海啸。或猛火飞焚。一切所见之相。所闻之声。使中阴身惊怖欲绝。惶急无措。更已无路可择。惟有望风狂窜而逃命。乃忽又被追逼至于深不知底。一白。一黑。一红之三座悬崖绝壁。且已岌岌势将下坠。此时不得不回身逃入山谷洞穴之中。即转后身为蛇狼虎豹等身。永沦苦趣矣。
按以上所述变现猛烈业风。强大光焰。巨大声浪。皆自识业力所变现。须知中阴之身。非是血肉之身。乃是一种微薄四大和合之身。所有一切业风。光焰。声浪。实不能坏之。即一白。一黑。一红之三座悬崖绝壁。亦无非由自己多生多劫之贪欲。嗔恚。愚痴。三根本毒性所变现。此时惟有如实认知此诸种种。皆为幻识所变现。如今不幸。身历其境。惟有一心不乱。专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来相救度。善知识当作如上之开示。大众念佛以资消除其业障。当得超登极乐。永离诸苦也。
胜劣色光之判别
中阴身因经历诸苦。乃自计曰。伤哉。我今所受。何其苦也。我将往觅任何之有生身体。因此遂四处狂奔。心意散乱。莫自休止。有时或于桥梁处。阿兰若(即庙宇)及浮图(即塔)等处暂一停憩。但不能过久。因中阴身之四大轻微。异于生前色身之粗灵。能作勾留。于是又不免深自懊丧。自觉飘荡失所凭借。闷苦惶悚。甚至自念。吾今但欲得人身。任何代价不惜。故辗转觅取得自己旧有躯壳。但尸身早经家属亲友运置入柩。或地葬矣火葬矣。因无尸可入。乃悲不自胜。心灰意懒。无穷忧苦交攻猬集。其时即有轮回六凡道之劣光。倏忽显现。业力应感何道。彼道之光。当愈益明显而现。见(天道光)微白。(人道光)浅黄。(阿修罗道光)淡绿。(地狱道光)如黑烟。(饿鬼道光)淡红。(畜生道光)浅蓝。
又有五方佛界。放射强烈灿烂眩耀蓝色光。清净白光。黄色光。红色宝焰妙光。强烈红光。如是等种种佛光。交相亘摄。奈因业力故。反畏缩惧怕恐怖佛界放射之种种强烈光。而喜著彼诸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道。所放射之种种薄弱光。于是即投入六道。永受诸苦矣。
按以上所述六凡道光。柔和易入。殊觉可意。但此光系堕落之光。切不可喜著。应急避免。唯当一心诚敬。自己作意。振作精神。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务须舍易就难。毫无怯弱而投入其强烈光。彼强烈光是佛光。是恩光。是解脱光。是超凡入圣光。若举身投入即可身登佛国。永享极乐。永离六道沉沦之剧苦也。善知识当作如上之开示。家属于此七七日中。仍当循次轮班每日三次念佛救度。盖通常死者之业识。必须经历七七四十九日迭变中阴之境界。如在此七七期中念佛救度。定能于任何一日。得如法度脱也。
冥界裁判
人之生前作善或造恶者。此时有司善之神。以白色小石数记其生前所作之善。又有司恶之神。同时亦现前。以黑色小石数其生前所作之恶。中阴若一见彼。不禁极其惊惧仓惶。全身抖颤。然尚自愚痴。谎告彼曰。吾未曾作如彼之恶。于是司命鬼王。将谓之曰。吾有业镜可以照鉴。即时于其镜中凡善恶业无不朗然显现。故纵谎言。亦无济于事。于是即有可怕狱主。以绳系颈拖之前行。施以极刑。断头。刳心。抽肠。吮脑血。食肉。啮骨。极受痛苦。而得不死。身已碎裂。渐复完整。重受极刑。转辗不息。
按同善恶之神现前数其小石时。切勿惊怖。亦勿谎言。须知中阴身。纵经碎割。亦不死亡。因自身实性。当体本空。何须恐怖。即彼狱主鬼卒。亦皆幻识所变。其体亦空。空能坏空。理无是处也。如面见彼司命鬼王时。即直告此正直无私之王曰。我法名某某。皈依某师座下。于是汝纵受极刑。亦无伤害。善知识当作如上之开示。大众念佛以救度之。虽已过七七之期。尚未得救度者。亦仍有得度之可能。
转生之方式
死者生时对佛法未具深切信仰。中阴身歧路徘徊。蹉跎莫决。因其妄念炽盛。虽经导示。仍未往生者。乃不觉近至得到生处之候。此时中阴。若遇狂风暴雨冰雹黑闇。及恶类追逐等情。一时交临。业重障深者。即难受其恐怖。因逃避而反入苦所。若具诸善业之人。则转至安乐之处。在此千钧一发之顷。因宿世未修断淫工夫。骤见男女两体交合。邪念妄动心生憎爱。即投入其胎。或为马。或为鸡。或为犬。或为人。投雄者因憎恶其雄。认雌者为绝世美色。将身就之。忽感受一刹那之欲乐。投雌者憎恶其雌。心喜其雄。将身就之。亦感欲乐瞬即昏迷。而失其知觉。此即中阴身灭。而入胎卵矣。历若干时后。开目之下。始觉已受生一犬子身。因狗窝而长大。或为一豕子身。就豕圈而长大。或为一蚁。就蚁穴而长大。或为一虫。或为一蛆。或为犊。或为羔。当由各各业力应生何道。即生何道。各经其相当之日月年。若干不同之寿命。既受如彼彼之身形。纵欲脱换。亦不可脱。且有盲。聋。闇。哑。愚痴。秽恶。任人宰剖等等。其苦痛之剧烈。言莫能尽。
按乃至尚有生入饿鬼地狱苦痛广如经说。如或幸得天。人。阿修罗。三善道。但皆是轮回生死大苦。永无休止。善知识当作如下之开示云。
哀哉。汝何恶习如是深结也。汝直至今时尚沉沦生死。而未得出离者。即此恶习为之病根也。及今犹不自拔。犹若有所爱憎妒嫉于其间。岂非自陷生死苦海。永无休止。长劫莫出耶。嗟吁。汝今即当猛利振作。永不再生此至极卑劣之爱憎。妒嫉。邪念。污秽心念。汝须如是自呵自警。坚立誓愿。决勿自渝。教典有云。惟有此誓愿。可闭息胎门。
转生天界
死者求生之念炽盛。虽经如上种种导示。然极难除其幻妄。故仍未得往生净土者。此时中阴身因仗善业力。便见天界宫殿。伎女庄严。游戏快乐。种种胜事。心即欢喜。急奔赴之。且有天神持天衣伎乐来迎者。尔时送终之亲属。虽悲啼哭泣。亦不能牵动其心。而反见死者含笑怡悦。颜色清净。缘中阴心缘天乐。故人世哀啼。亦不复念及。如生阴未成。家属若递哀啼。尚足牵累其心。
按托生天界。虽较人道为上。但仍在三界。未脱轮回。难免火宅之苦。何如西方极乐。究意无漏之乐。
转生四洲
中阴身具有不可思议之通灵。此通灵系中阴业力性所感成。能于一刹那间周游四大部洲。环行(弥噜山王。)或于屈伸臂顷。随念而至。任何欲至之处。乃至能具幻法之变现。
中阴身若感得彼东胜神洲之生处。即当现见一湖。中有鸿雁成群。雌雄追逐。水面游嬉。若往彼者。即生彼洲。
按须善自作意。坚决勿往彼洲。因往彼洲。虽得安乐。但不闻佛法。不能超脱。故不可往。
中阴身若感得彼南赡部洲之生处者。彼洲亦必现见其中有宫室辉皇者即是。
按苟不免求生者。此为差可。因该洲现有佛法。仍可修持超脱也。(即娑婆世界)
中阴身将感得彼西牛贺洲之生处者。将见一湖。其岸际有牛啮草。牝牡俱有者。即是也。
按此洲虽饶富厚。然无佛法。不可往彼。但当速反。
中阴身将感得彼北俱卢洲之生处者。将见一湖。其岸际亦有牲畜。及树木者。即是。
按此洲虽寿长福大。但无佛法。切不可往。故当速反。善知识对灵前当作如上之一一开示。
转人身之拣择
中阴身虽然流荡于远地。但一闻呼召。彼必立即来前。因中阴具有漏通力。且有前知回忆及明白事理之特能。生前虽耳眼不灵。此时闻性无不回复灵敏。奈彼竟为业力所牵。不免重入生死胎门。再临人世。又中阴身。业经脱离血肉色身。非复粗质碍色。故虽是磬石。山陵。邱垄。泥土。宫室。乃至如(弥噜王山)(须弥山)亦能通过。惟除菩提迦雅(即佛之金刚座)及母体之子宫。不能穿过。(注。一入子宫。即成后身。)
按密典有择胎之要妙。善知识当作如下之开示云。
某某。汝善谛听。以汝多少具有通力。且可周察于上述各大洲地。如见某洲何处有佛法者。即往彼处。若当由不净之会合物而出生。(此指父精母血等)汝则忽觉一阵香味。闻而触著。遂被吸入彼不净体内。而胚胎矣。惟任何色相现于汝前。(此指胎情景)汝切不可作彼物之色相会解。既不可有所贪想。亦不可有所憎恶。因每以善胎误认恶胎。而以恶胎反误认作善胎。见善胎不可生喜著心。见恶胎不可生厌恶心。惟一心住于无分别境。否则因业惑邪念。反转入畜生道中。如有任何胎门现见汝前之时。置之不理。惟一心专诚皈命三宝。并作如下之念言。云。我今发愿。愿为世王。或婆罗门。如娑罗树之伟大长者之子。或为悉地成就者之子。族系净无点瑕。具备圣教正信。且有广大福报。堪能利乐众生。
中品下生。此类根机。因闻善知识开示。欢喜信受。乘愿而终。不详境界。惟既生彼国。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大势至。闻法欢喜亦得须陀洹果。
下品上生。感见化佛化观音化势至来迎。即乘宝莲华随化佛往生。在宝池中经七七日华开。见二菩萨说法。
下品中生。先见地狱猛火。后忽化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即被迎接而去。生七宝池中。经时六劫。乃得华开。见二菩萨说法。
下品下生。感见金莲华。犹如日轮。现在其前。随即往生。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方能开敷。见二菩萨说法。以上三种。皆缘善知识开示念佛。及自己忏悔罪愆为主因。
净土预兆
证无生法忍之人。十方净土皆能随意往生。凡夫或仗愿力。或仗密力。得入净土。皆属带业往生。两种境界高下不同。其能超娑婆则一。临终预兆约当人自见。不外净境现前。最胜者。依正庄严毕具。次惟见佛菩萨又次惟睹莲华。然皆无与旁人也。若就旁人共感之预兆言之。观古来圣贤往生遗迹可考据者。计有十种瑞应。
一心不颠倒。二预知时至。三净念不失。即念头独羡净土。决弃娑婆。四洗漱更衣。五自能念佛。或出声。或默念。六端坐合掌。七异香满室。八光明照身。九天乐鸣空。十说偈励众。以上十条瑞应。全具者。生品固高。其但得一。三。五条亦可往生。至神识离体。并非全身一时顿冷。有上身先冷。有下身先冷。偈曰。善业下先冷。恶业上先冷。心留暖最久。余暖次第舍。出世顶后冷。天面人齐上。饿鬼小腹边。傍生膝狱脚。依此测验。死者当来果报。不难加以断语也。按此偈要义详解之。善业下先冷者。谓造善业者。神注于上。故下身先冷。上身后冷。造恶业者。神注于下。故上身先冷。下身后冷。乃至出世之人顶上留暖最久。即生西之征也。
诸趣预兆
众生宿世所造善恶诸业。临终交涌于心。力强者辄牵入其于相当境界。善业强。则所显之境乐。恶业强。所显之境苦。境乐为生善趣之预兆。境恶为生恶趣之预兆。兹于苦乐中。将牵入何趣者。分条目依守护国界主经中卷十要项略述于下。
(甲)牵入地狱者。有十五种征验。
(一)于自配偶。男女眷属。恶眼瞻视。(二)举其两手。扪摸虚空。(三)善知识教。不相随顺。(四)悲号。啼泣。呜咽。流泪。(五)大小便利。不知不觉。(六)闭目不开。(七)常覆头面。(八)侧卧饮啖(九)身口臭秽。(十)脚膝战掉。(十一)鼻梁欹侧。(十二)左眼瞷动。俗谓眼跳。(十三)两目变赤。(十四)仆面而卧。(十五)蜷身左胁著地而卧。
(乙)牵入饿鬼趣者。有八种征验。
(一)好舐其唇。(二)身热如火。(三)常患饥渴。好说饮食。(四)张目不合。(五)两目干枯。如雕孔雀。(六)无有小便。大便遗漏。(七)右膝先冷。(八)右手常拳。即心怀悭吝之表示。
(丙)牵入傍生趣者。有五种征验。
(一)爱染妻子。贪视不舍。(二)蜷手足指(三)遍体流汗(四)出粗涩声(五)口中咀味
(丁)牵入人趣者。有十种征验。
(一)临终能起善念。谓起柔软心。福德心。欢喜心。无忧心等。(二)身无痛苦。(三)少能似语。一心忆念父母。(四)于自配偶。男女作怜愍心。如常瞻视。无爱无恚。耳欲常闻兄弟姊妹亲识姓名。(五)于善于恶。心不错乱。(六)其心正直。无有谄诳。(七)知父母亲友眷属善护念我。(八)见所管理。心生赞叹。(九)遗嘱家事。藏举财宝。示之令出。(十)起净信心。请佛法僧对面皈依。
(戊)牵入天趣者。亦有十种征验。
(一)起怜愍心(二)发起善心(三)起欢喜心(四)正念现前(五)无诸臭秽(六)鼻无欹侧(七)心无恚怒(八)于家财宝。妻子眷属。心无爱恋。(九)眼色清净(十)仰面含笑。想念天宫当来迎我。
以上五门征验非必一一全具。惟重要之件。应当表现。可细察之。如天。人。两趣。意识皆清。名起善念。然一则惟念天宫。能舍人事。一则频忆亲故。遗嘱家务。狱鬼两趣。意识皆迷。各呈苦况。然一则大乖兹和。状态丕变。一则独彰热燥。饥渴可悯。至傍生趣。汗流声涩。犹恋眷属。他经云‘将生人趣。有手向虚空作抱物。或拒物势。与地狱顶下两手扪摸虚空之相。颇类似。复有临终落于无记心。苦乐情形不可见者。’凡此等等。欲定当生何处。皆须俟舍暖时再决之。
作福
作福之道。布施为主。或取亡人遗资最佳。或由亲友集资亦可。遗资作福。亡者定蒙利益。无常经云。‘若命终后。当取亡者新好衣服。及以随身受用之物。可分三份。为其亡者将施佛陀。达摩。僧伽。由斯亡者业障转轻。获胜功德福利之益。不应与死尸著好衣等。将以送之。何以故。无利益故。’此印度天竺国。当日所行之法也。至现代情形。应以遗物变易钱币。庄严佛像。印送经典。布施僧伽。若更有余资。兼及济贫。放生。种种利益众生之事。集资作福。亡人若入鬼趣。得益较著。优婆塞戒经第五云。‘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修福。当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胜妙宝故。若入地狱。身受苦恼。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之中。亦复如是。若谓饿鬼。何缘即得。以其本有爱贪悭吝。故堕饿鬼。既为饿鬼。常悔本过。思念欲得。是故得之。’此详鬼趣之得益。然作福之功。终不虚掷。因有其他亲属亡魂。共分得故。本经续云。‘若为生者于余道中。其余眷属。堕饿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应为饿鬼勤作福德。’按取亡者遗资作福时。先须察亡者生前是否悭吝。如其生前悭吝。见家属将遗资为作佛事。及行布施。妄见自己之物。今为他有。心生嗔悭。鄙劣不甘之心。如是邪念一生。即当召发业力。立即牵入恶道。善知识或家属。当作如下之开示云。
某某。今为汝将遗资作佛事。或作福德。化有漏为无漏。仗斯功德。当得超生净土。汝当一心诚求阿弥陀佛。来相救度。对一切遗资遗物。当存弃舍。毫不置念。全无吝惜。不可稍存鄙劣贪著之想。因彼诸世财。纵仍一一与汝。亦不复再能享受。于汝实已无用也。
设祭
设祭切忌杀生。因杀生之业。能重累死者受报。中阴一见此事。即力呼止。奈眷属人等。阴阳所隔。置若罔闻。杀生如故。于是死者不禁有嗔念生起。如嗔心一起。立即堕入恶道。设祭者切宜注意。若欲祭者。当用素食。香花乳酪。酥果。地藏经云。‘汝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于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即杀生等恶)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辨。晚生善处。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
顺正理论卷三十一略云‘有名希祠鬼者。行动自由。能历异方。如鸟凌空。往还无碍。所以堕此之故。有二。一为生平迷于习俗之论。以为死必作鬼。每希命终之后。子孙餐以饮食。由执此见。兼有宿善。遂流入此类。常餐祠祭。二为生平性爱亲知。欲令皆富。惟己所积财物。悭吝居心。虽有余剩。不能布施。乘斯恶业。亦流此类。以恋生前财物故。故住本舍旁边。便秽等处。亲知追荐。见而生感。颇悔前吝。由此善念。亦餐祠祭之福。’
灌顶经卷六略云。‘生平无善无恶。临终又不遇他种异熟果出现。死后为鬼。颇得自由。此类之鬼。每栖于自他坟墓中。藉骨骸余气以为灵。有祭之者。亦得享受。骸骨既朽。则失所依。而别求未朽而无主者附之。’
正法念经卷十六略云‘有名□望鬼者。生平卖买价值。不以道理。欺诳取物。自鸣得意。布施。诚信。福德。禁戒等。皆非所讲。常怀嫉妒不亲善友。命终即堕斯类。是鬼面色皱黑。泪流而下。手脚破裂。头发覆面。饥渴逼身。辛酸悲叫。若其子孙。为其先灵设祀。此鬼乃得食之。余一切食。悉不能受。’
运掌助升法(宋尧阶居士补录)
气绝后。身未冷尽。仍须近耳唤佛。及敲磬和音不断。如其全身皆冷。惟有头顶尚温。可知生西无疑。不必再唤。但为敲磬念佛。待念至顶温散尽为要。(足底温足底温入地狱。膝温投畜生。腹温落鬼道。胸温转人道。眉间温登天界。顶温超生西方。)若探其头顶先冷。而胸腹膝足等处。或有尚温。则其性灵尚在温处。佛声磬声。仍不可绝。并可请人用掌运之法。助其性灵由温处升向顶门。因生西者。必从顶出也。运掌之法。可平展两掌。虚覆在温处之上。惟不可著身。约离身半寸。遂将两掌用劲向上推运。直至头顶。两目精神专注于掌。默想其灵随掌直向顶门上去。此时口中祷告曰‘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来接引某某之灵。从顶门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往生。决定往生。’频频运掌。反覆祷告。再念弥陀观音圣号。如是神注掌运口念。三业并施。倦则换人轮流。或半日。或一日。切勿中止。必至其身各处冷尽。惟留顶温乃止。此之性灵。既得佛声磬声提醒不绝。又得掌运神注助力不息。或迟或早。必能升向顶门。见佛往生也。然呼唤及掌运之人。能请得念佛功深。慈悲心切者为上。
版权所有:地藏经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