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戒》浅解
(恭录自:戒幢佛学教育网在家律学http://www.jcedu.org/fxzd/zgl/wujie.htm 茗山法师 讲释〈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 (为节省论坛空间,及方便师兄们学习,后学谨节选其中有关章节。) 要想做个佛教徒,认真实践佛的教诲,以达到成佛的目标,修行的途径是这样的: 信→解→行→证 用简单的话来说,我做了佛教徒。信仰了佛教以后(信);就得认真去研究佛学,了解佛的理论(解);知道佛的真理以后,还要进一步地去实践,照着佛的教导去修行(行);这样,精进不懈,贯彻始终,最后一定能够得到涅盘的快乐,(涅盘,就是没有疑惑、烦恼、超越了生死的意思),亲自证明了佛所说的一切道理——众生都是未来的佛,终有一天都会成佛(证)。 我想: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讲解,可是“三岁孩童都道得,八十公公行不得”。纵然有人行得,但要做得圆圆满满,却是很难办到。佛法,是重修证的,不是知道一些就算数的,如能依教奉行,则功德无量,知而不行,则等于无知。 就五戒来说,数字虽小,分量很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称为清净居士,清净比丘,而且能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断诸恶法,行诸善法,逐步趋向解脱。在世消灾免难,健康长寿,受用如意,众人受敬,善名流布,身心安乐。去世不堕三途,常生人天,受胜妙乐,乃至超凡入圣,成佛度生,其功德实在不可估量。如居士破此五戒,不仅不是清净居士,而且不能进受大小乘戒,一切律仪不能护持,一切善法不能增长,更谈不到成佛度生了。出家比丘,以前四戒为根本戒,应清净受持,不得毁犯,譬如一切植物,根被破坏,枝叶花果皆不得生,如人断头,不可复活,于僧团中不得共住,永弃于佛门之外,死后堕落三途,长期受苦。 因此,希望各位,不要好高鹜远,要脚踏实地,先从五戒修起,戒杀、盗、淫、妄语、饮酒。怎样戒杀呢?上自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 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是有生命的动物,都不能有意杀,教他杀,随喜赞叹杀;被杀的众生肉,都不应吃。当念众生如父母,如同六亲眷属,如同自己身体,等无差别。古人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菩萨戒中就有一条“不食肉戒”,因此,汉族佛教徒千余年来,一直是吃素不吃荤,已成为优良传统。不仅如此,更应对一切众生,常起慈悲爱护之心,勿起贪嗔杀害之念,常护生,常放生,不打人,不骂人等等,在日常行动中多方面去修持戒律,才是真正佛弟子。 怎样戒盗呢?我们对公共财物,私人财物、寺庙和僧众财物,不能侵占,乃至一针一草,不得不给而自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违反世法偷税漏税,无票乘车,冒名顶替,贪污舞弊等,都不应为。不自盗,不教他盗,不见盗随喜。我们佛弟子,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应当守护,勿起贪心。做到清心寡欲,勤俭持家,廉洁自重。 怎样戒淫呢?在家居士,唯制邪淫,除正式配偶外,不可有任何淫秽行为。出家比丘,全断淫欲,如或干犯世间一切男女,都叫破戒。经云:“生死根本,欲为第一。”又说:“淫佚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因此,我们佛弟子,应当誓守此戒,常修不净观,多多念佛,避绝犯缘,克制欲念。 怎样戒妄语呢? 妄有四: 一者妄言,谓口是心非,欺诳不实; 二者绮语,花言巧语,伤风败俗; 三者恶口,骂辱毁谤,恶语伤人; 四者两舌,向此说彼,挑拨是非。还有一种大妄语,如凡夫自称圣人,说我已证罗汉等,其罪极重,更不应犯。以上四种妄语,要坚持勿犯,另一种方便妄语,是为了救人急难,护他生命,方便权巧,说些慈悲利济的话,不算犯戒。如果为了方便自己,说假话,打妄语,应立即忏悔,不可再犯。怎样戒饮酒呢?学佛人一切酒皆不可饮,除因重病,非酒莫疗者,所谓药酒,还应告知大众,方可饮用。无病,一滴不可沾唇,古代有一优婆塞,因破酒戒,遂致五戒俱犯,种种过失,由此产生。贪饮酒者,迷了心窍,失了智慧,易出事故,犯法丧生,因此,学佛入防患未然,应持酒戒。 我们将入佛门,先要皈依三宝,既进佛门,必须受持五戒,这是我们学佛成佛的基础。因此,我们应把五戒学习好,守持清净,不可有一点违犯。如果能这样,才能不失人身,不堕三途。
二、《五戒》中名相的注释
(恭录自>>戒幢佛学教育网 >>在家律专题http://www.jcedu.org/dispfile.php?id=243 宏泰法师〈五戒讲义〉 ) (标题为后学所加。) ┌杀生戒 ├偷盗戒 性戒 ┤ ├邪淫戒 └妄语戒 遮戒—-饮酒戒 ┌性戒—佛虽不制、国法亦不容许。如四根本戒(杀,盗,淫, 妄)。 性遮戒之别-┤ └遮戒—唯佛制方犯,不制不犯。如饮酒等戒。 ┌杀父 ├杀母 五逆者┼-杀阿罗汉 ├出佛身血 └破僧轮 ┌不杀生—离杀生—救生┐ ├不偷盗—离偷盗—布施┼──身三业┐ ├不邪淫—离邪行—梵行┘ │ │ ┌离妄语—诚实语┐ │ │ ├离两舌—和诤语┤ │五戒┼不妄语┤ ├─语四业┼——十善业 │ ├离恶口—爱软语┤ │ │ └离绮语—质直语┘ │ │ ┌离贪欲—不净观┐ │ └不饮酒┼离瞋恚—慈悲观┼─意三业┘ └离邪见—因缘观┘ ┌比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七众者┼沙弥 ├沙弥尼 ├优婆塞 └优婆夷 ┌戒法—如来所制之法(即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戒体—由于授受之作法(如跪拜、请师、乞戒等),而领纳法界善法(圣法) │ 于心中,生防非止恶(防止过非及造恶业)之功能者。 ├戒行—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身、口、意之三业也。 │ ┌以法为相—即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戒相┤ └以行为相—随所施造,动则称法(行为举止,合乎戒法),美德光显(戒德显露,戒香远)
版权所有:地藏经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