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宿命论”?简单地说就是人一生的吉凶福祸都是前生注定的,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
简单一点说,相信“宿命论”的人就“听天由命”,以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很多人有这样的思想,他们认为命中注定考不上大学,就是再努力也考不取;命中注定不会穷,骄奢浮华,再挥霍也不会穷。
佛教彻底地反对这种论调,它肯定有一份辛劳,就会有一份收获。用佛家说的话就是“功不唐捐”。意思就是说,努力不会白费的。
佛教认为一个人未来的前途都是一个未知数,其好坏由自己现在的作为而决定,也就是说自己的前途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没有所谓命中注定考不取大学的,自己肯努力,大学之门永远为你敞开;也没有命中注定富贵的,奢侈浪费,不知持盈保泰,不知开源节流,最后一定落得贫贱下场。所以佛教不是“宿命论”者。
再讨论佛教对于“因果报应”的说明。虽然我们听到的是“种瓜得瓜”的说法,但佛教的因果说详细一些,应该说是“因缘果报”。就是说佛教在因和果之间,还十分重视一个“缘”字。什么叫做“缘”呢?“缘”有什么作用呢?比如说我们种一颗瓜子在地下(因),但如果没有日光、水份、肥料或人工的辛勤培养(缘),它就会影响到种子的萌芽、茁壮和开花结果了。
因此,假若一个人前生虽然种了善因,但他今生若不继续修持、行善以为助缘,就会影响到善果的成长,也不见得会有丰收。但所作的善因并不消灭。
孔子说:“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就是说,一颗禾苗的开花、结果,要看后来的栽培而定。
同样的道理,假若一个人前生做了坏事,他如果今生能改过自新,反恶为善,就“可能”不会招受恶果了。
读者看到这里,一定会发生怀疑,会反问我说: “那不是说,他仍然‘可能’招致恶果吗?”
这里我要用一个比喻来解释:一个人如果吃了毒药,送到医生那儿救治,这个人的下场也有两种:一种是化险为夷,另一种是死亡。
为什么这个人吃了毒药(恶因,比如做坏事),送到医生那儿医治(善行,比如做好事),却也“可能”死呢?
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解释得通的,这最少牵涉到三方面:
1、他中毒的深浅。(做坏事的多少,犯的罪是哪一类等等。 )
2、他送医的快慢。(悔悟的迟早。 )
3、救治的得法与否。(行善的多少,行善的种类和以前所造的恶因之间的关系。)
以上这三点可以决定这个人是否会招致“恶果”。不过,我请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这个比喻是不得已而说的,目的在帮助大家了解因果的真义罢了,千万不要钻牛角尖。因为所谓比喻并不等于真实,只能说是相似罢了。
佛教的因果说纵横无穷的宇宙人生,包括无尽的空间和时间,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除了具有真实智慧(佛教称作“般若”)的觉悟者之外(如佛、菩萨等),平凡的我们还不能窥其奥妙。
就好像拆开一架电视机,里头的线路千条万条,除了专门的技术人员之外,谁能看得清楚呢?因此,我的比喻不能涵盖万千的因果关系,就像一条凌空而下的大瀑布,又怎么可以从中截下一段来观察,来说明呢?
以下我想说明的就是这种今世做坏事,今世虽努力行善,也可能招致报应”的问题。佛教对此持何种态度呢?
佛教对此的态度是:
(1)继续积极地行善,因为这些善行仍然在来日会有美满的收获,千万不能灰心。
(2)对这种不可能改变的“恶果”,佛教安慰人们勇于忍受,因为君子敢做敢当,既然做错了事,如同犯了法,要忍耐地接受处罚,怨天尤人或蓄意逃避,都是弱者的表现,都是一种不敢自我负责的行为。这一点常被世人误会为听天由命,其实是大错的。
(3)要从这些痛苦的报应中切实地反省,从此更加谨慎小心。知道因果报应丝毫不差,就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因此,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向上的,对于以往做错的要勇于认错,安心忍受,藉以磨炼人格节操。同时,为了来日的快乐和幸福,只有努力奋发,千万不可消极、泄气或自暴自弃。
最后要谈的是为什么有人今生行善,却反而潦倒不堪?或濒临不幸?而一些坏人终生做恶,却反而逍遥自在、富贵长命呢?
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已很明白告诉我们,如果不报,只是“时候未到”罢了。
行善而遭恶报、做恶反得善报,并非因果报应脱了轨、失了真,而是这个行善的人以前曾做了坏事,到了这一世就先尝到恶果了,而他善行却要在来日才能有善报。同样的道理,行恶而报善的也是这样。
佛教认为因果报应有的是今世做今世即报,有的却要经过一世或好几世才能有所报应的。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举例说明。
(1)今世做今世报应,如种蕃茄一个月就能收成了。
(2)今世做经过几世以后才报应,如种苹果、葡萄要经过几年以后才会有收成。
古人说:“善恶终有报,天道本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读者可记得“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一切恶事就是芝麻小的坏事也不可以去做,因为一个小小的癌细胞可能会夺去你宝贵的生命,带给你极大的痛苦呀!(信息来源:摘自《报恩》)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地藏经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