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感应网

佛教净土思想与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19-10-20 09:54:48作者:地藏经感应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规划、部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佛教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与和谐社会思想是协调一致的。

佛教文化的核心信仰是“因果报应”思想,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佛教道德伦理注重“去恶从善、慈悲平等、自觉觉他”,这与建立和谐社会所需要全体公民具备的基本伦理道德完全一致。佛教的慈悲思想,主张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就是为了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合与和睦。早在佛陀时代,僧团里就形成了“六和敬”纲领,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敬”精神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通的。“戒和同修”以制律为规范,“利和同均”以财富公平分配为社会价值观念,“见和同解”强调建立一致的伦理价值观念,“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表现为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团结、和睦、和谐的关系。这些正相应于“法治的”、“公平的”、有共同理想目标的、“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这样的和谐社会十分类似于众多佛教徒一直以来都向往和追究的最终归宿——佛国净土

在佛教里,存在着许多佛国净土,所谓“十方世界皆有净土”,其中著名的有东方药师佛的净琉璃世界、阿佛的妙喜世界、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华严世界和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净土及未来世界净土。这些净土全都物产丰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绿树成行,鸟语花香。在佛经的描述中,净土多有以下特征:

1、自然环境极为优美、洁净、舒适。土地平正,风雨及时,气候凉热宜人,树木繁茂,花香馥郁,草坪青翠,水果甘甜,无荆棘坑坎秽浊尘埃,无旱涝灾患,无蚊蝇蚤虱蛇蝎等害虫毒物。

2、生活用品极其富足。地生自然粳米,众味具足,财宝丰饶,无所匮乏,无有贫穷,无有因物质财富不足所引起的种种苦恼。

3、人们的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皆行十善,贪痴等烦恼淡薄。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互爱互敬。

4、政治清明,永绝战争之患。这样的净土实可算得上是政治清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得到极大发展的和谐社会的理想蓝本。

佛教认为净土由诸佛菩萨累劫修行愿力及众生的业力感召所成。我们也可以通过自觉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改进自己的行为,把地球创造成类似清净佛土那样和谐美妙的人间净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佛教提出庄严国土和清净心灵两种途径,一方面国土庄严有助于心净,另一方面“心净则国土净”,二者相辅相成。

在庄严国土方面,佛教十分重视建设美好人间的自然环境保护、生活设施改善等问题。佛教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有着重重无尽的缘起关系,共存于宇宙大网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万物互为缘起,相辅相成、和合互生;有情生命依各自的业力轮回于六道,在求生和追寻安宁幸福方面完全一致,佛性上也是平等的。故佛教要求戒杀放生,善待一切生灵,人类之间更要相互关心、和平共处;人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形成,大自然对人类有天覆地载养育之德,人类理应感恩,反对漫无边际地占有、浪费自然资源,更不能恣意破坏。四众戒都禁止杀害动物,提倡护生放生,僧尼戒禁止砍伐树木、践踏青草,植树造林、保护林木成为佛教的优良传统。佛经中还劝导人们栽种果树、掘井开渠、建桥修路,建造旅舍、园苑、凉亭、厕所等便利民众的设施,称赞为必定生天的善因。这些教诫都鼓励人们关心社会公益、社会救济,积极投入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又如僧团制定有在动植物滋生的雨季结夏安居三月的制度,汉传佛教坚持素食,这些在客观上亦有助于生态环保。庄严国土思想具体地体现着和谐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在“心净则国土净”方面,佛教强调通过净化人心作用于社会,最后实现人间净土。佛经中多次揭露批判人心的种种烦恼、垢秽、恶业和贫穷、疾疫、灾难、战争等社会问题,从“心净则佛土净”的主导思想出发,谆谆教诫人们以如实知见的智慧自净其心,从而净化人间。在佛法看来,果由心造,境由业感,创造清净、庄严的美好人间,必须从能创造的主体——人类心灵这根本上着手,率导全人类力行众善,不作能污染心灵和环境的恶业,以精神文明建设带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净化、庄严心灵为本净化、庄严国土。在佛国净土中,是没有三恶道存在的。三恶道即是地狱、饿鬼、畜生,地狱道的众生多贪,饿鬼道的众生多,畜生道的众生多痴。人的内心中与外在的三恶道相应的就是贪、、痴三种烦恼,佛经中常称之为“三毒”。根据“果由心造,境由业感”思想,要传造人间净土,消除三恶道,人们须从自己的心下手,去除贪、、痴“三毒”,依佛十善等法而行,“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人是形成社会的基础,单个的人在精神上做到了祥和无诤,则整个社会将变得和谐融洽,呈现出和谐社会的面貌。

\

菩萨愿力对净土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菩萨型人格是大乘佛教所树的理想人格。菩萨具有“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愿众生皆离苦”的深切大悲心,大概而言,这与雷锋舍己利人思想相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理想的人格要求。佛教主张慈悲为怀、自净其心,在人格的成长与完善、身心的和谐与健康、道德与智慧的提升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和优势。佛教的这一特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对个人可提供安身立命之处,以求得心理平衡,并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社会则可提供一种解毒机制,维护着社会安定和精神生态平衡。

为了实现人间净土,佛教提出了庄严国土和清净心灵两种途径。庄严国土的思路告诉我们,建立和谐社会,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和谐社会不只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保护与清净心灵二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良好的环境促进清净心灵,清净心灵带动建设更良好的环境。更进一步,佛教提出“心净则国土净”,重视净化人们的内心,扫除贪、、痴“三毒”,使心灵解脱自在,去除人的占有心态,达到无我境界。在佛教看来,以侵犯为特点的地狱、以索取为特点的饿鬼、以愚痴为特点的畜生三类人格,是人性的堕落。要实现净土,就要升华人格,要求具备普遍性的同情心,并将此同情心推广至其他种族、其他物种,以确保生态圈的活力与社会的永续存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良好的运作状态,建立和维持一个能够健全运作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佛教所倡导并严格践行的基本思想,也正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 佛教净土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

编辑:明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