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感应网

佛教中的“安居”是指什么?

发布时间:2019-10-16 09:56:29作者:地藏经感应网

佛教中的“安居”是指什么?

结夏安居,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制安居。安居期间,对僧众的修行有更高的要求,除三宝事、父母事等,原则上不能出大界外。出界外,必须做羯磨法。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众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遭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

  安居一般在夏季举行,也有于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举行者,称为结冬安居。安居的地点不一定,小屋、树下、山窟、聚落等处皆可,不过,不可在危险、没有救护的地方安居。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过夏。安居旨在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 此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功夫,是养深积厚,是自我沈潜的修行。今之一般佛学院的生活便是夏安居、冬安居。

  一般说,安居期间是禁止外出游行的,违反此规定者会得罪。然而亦有例外,据《四分律》卷三十七所说,若能即日归回者可准许外出;若有特殊事宜,获得僧伽之认可,以七日、十五日等为期限者,亦可准许外出,此种方法称作七日法、受日法。除此以外,若有违规外出者,即得罪,称为破安居、破夏,将失去接受安居施物分配之资格。然若因避离猛兽、毒蛇、火难、水难、王难、贼难、食料难、女人、亲族等障难,或为调解破僧等事及其他如法的僧事而离开安居场所,则不获罪。  

\

佛教中的“安居”是指什么?

\

  安居受筹

  佛言:“我缘此事,今制比丘作安居法,于三月中,住在一处。”这是《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中佛陀制定比丘安居事的起始记载情况,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里面解释安居之字意说:形心摄静为安要期在住为居。《百丈清规》中说:“禁足安居,乃如来之仪轨。识心达本,是释子之行门。”但愿僧团的积极用功,成为正法住世的正因而让正法永驻世间广利有情!

  在佛陀的故乡印度,夏季雨期达三个月之久,为防雨季时间,比丘外出会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佛陀规定,此三个月中,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并致力修行,此为安居。《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中记载了这件事情时这么说:“时有众多比丘,于其夏中,遂向余处,人间游行,不善护身,伤杀虫蚁。时诸外道,咸起讥嫌,作如是语:此沙门释子,无有慈悲,夏中游行,杀诸虫类,不异俗流。然诸禽兽,于四月中,尚居巢穴,不远出外。然此秃头沙门,不作安居,不知收摄,安在一处,既无轨式,谁复于斯以衣食施。时诸比丘以缘白佛。”

  所谓“筹”其实是一种特制的小木棍,和筷子一般大小。开始的时候两个人先行一遍“香汤”,每个人先用“香汤”洗过手,然后行筹。这两个人一个人端着一个放满“筹”的盘子,另一个人则端着一个空盘子,先走到香案前,给本师释迦牟尼佛敬第一支筹,说:“岁次某甲年,夏三月安居会上,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受第一筹。”表示佛陀的法身和我们一起在安居,摄持僧团如法安居修道。然后从师父开始,依次行筹到最后一人,到沙弥都完全行完后,再到韦陀菩萨前面,为韦陀菩萨敬上最后一筹:“岁次某甲年,夏三月安居会上,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受最后筹。”表示韦陀菩萨也和僧团一起参加安居,护持僧团违缘、魔障消除,顺利安居。到此时,受筹才结束,然后拿着盘数筹,数出参加安居的比丘和沙弥各自的数量,报云:“岁次某甲年,夏三月安居会上,现受筹者,比丘有若干人,沙弥有尔许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