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感应网

佛教的心理调适

发布时间:2019-10-20 09:57:40作者:地藏经感应网

佛教的心理调适

一、三宝为依怙

轮回三界中的我等众生,悉是烦恼具足的病人,病因甚众,略述有二:一者知见上的颠倒。将虚浮幻化之身心外境执著为实有,不了自性妙觉明体中,求其顺逆迷悟生死,了无所得。由此导致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混乱,致使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乖违自性法则,衍生出一系列心理问题。二者烦惑厚重。投身于此浊世的众生,悉是烦恼深重者,有贪瞋痴慢疑之根本烦恼及种种随行烦恼。尤其现代科技市场化的浪潮,将吾人的贪欲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加之生存资源越来越匮乏,竞争日益加剧,遂使吾人的心态更加浮躁、焦虑(即烦恼魔、五蕴魔从潘多拉的盒子放出来了),心因性疾病便以种种光怪陆离的怪象呈现出来。

挣扎于心理沼泽地的吾人将何以堪?有法界常住三宝堪作依怙。佛是医王,是调御丈夫。法是佛从清净平等心流现出的文字般若,是疗治身心烦恼的法药。僧是瞻视人。我等病人至诚投靠大医王,以清净信心服法药,听从瞻视人的指导、督促,定获奇效。已病者立见痊愈,未病者将病灶化解未萌。

\

二、真空妙有乃二甘露门

针对前述二种病因,施设对症药方有二:

一者空性见。《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等众生镇日心向五欲六尘驰求,分别幻相,贪著幻相。其根本原因乃是,误认一切有为法的真实,由是愈迷愈深,不肯回头,引发无穷的心理情绪反应,如绳索捆绑自己不得自在。故欲回归心性安宁,先须深观一切有为之法,如梦境,如幻化,如泡沫,如影子,如露水,如闪电,莫非虚假,一切皆空,到底一无所得。果能常作如是观,洞明一切皆空之理,庶几不再受骗,回光返照,就路还家,安享故乡风月。

二者,安住妙有。《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我等凡夫,虽作空性观,初心卒未能无念无相,故亟须将心安住一净境。西方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愿心所流现的净刹,全体庄严即涅槃常乐我净之彰显,乃吾人安心立命之所,即当人之自性。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依正功德庄严,全都凝聚结晶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

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其核心功德为无量寿(寂定)与无量光(照用),寂照一如,即三昧中王,能疗治一切疾病。《无量寿经》记载:释尊加被,令与会大众见阿弥陀大放光明,蒙光照触,;诸有病者,即皆愈起,诸尫者强健。证知,阿弥陀佛果觉之光与净业行人持念佛号的因心之光,交融互摄,便具有强大的调适身心的功能。古往今来,念佛治愈疾病,尤其是心因性障碍的事例,不胜枚举,愿有识者,实践之。

三、以逆境苦难为师

古圣先贤无一不在逆境苦难中,成就人格与大业的。佛教四圣谛苦谛摆在第一,又称以八苦为师。苦难是吾人最好的老师,苦难能促使我们深刻地透视人生真相,激活吾人潜在的生命势能。顽金只有在烈火中锻炼才能精纯,钝刀只有在粗砺石头上磨才能锋利,松柏只有在霜雪中才能亭亭矗立,人只有不被忧患痛苦击倒才能成就大器。

明代净宗大德妙叶大师《念佛直指》中,依据经论法义,创立十种大碍之行。人虽不愿意故意遭逢障碍,然业力所牵,或不得已,有一切障碍现前之时,俾我身心先居于碍中,而众魔诸恶障碍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譬如金火同炉,火虽欺金,金必成器。

十大碍行者,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八、施德不求望报,九、见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兹录三种,详示立论依据。其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其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患,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乃至其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何伤我?以受抑为行门。

妙叶大师的十大碍行,开示吾人对待逆境障难的达观智慧,不受表象所欺瞒,观照逆境障难之本质,顺其本性接受之。素患难行乎患难,不尤不怨,进德修业,静待其变,即烦恼为菩提。诚如莲华生于淤泥,在虚空中绽吐芳香,此时,污泥污水适成滋长莲华之养料。

综上所述,人生际遇千差万别,不如意者常八九。于此浊世,吾人当保持一颗智慧达观的心,皈投法界常住三宝,以为恃怙,明苦空观,安住于南无阿弥陀万德洪名上,念兹在兹。诚能如是,不唯身心康宁,实乃人中分陀利。

\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感应网